台灣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「罹患糖尿病兩個月後,我在臉書公開消息,希望周遭親友可以跟我一起控糖。」父母有糖尿病,或許是家族遺傳,和自己從小忽略飲食控制和運動,特別愛喝含糖飲料、吃甜點不忌口,等到健康狀況亮紅燈,糖尿病就找上了我。

確診糖尿病之前,因忙於登革熱防疫,沒時間到醫院健康管理檢查。但那一陣子,半年內,體重從68公斤掉到62公斤,經常口渴而且多尿,甜食更不離手,天氣變冷了,還是非常喜歡吃冰,將純果汁當白開水喝,等到那年10月健康狀況變更差,體重不停減輕,常感疲倦才到醫院檢查。

一到醫院量血糖,發現血糖值爆表,不僅飯前血糖飆到290 mg/dL、糖化血色素也高達14%。血糖高,三酸甘油脂與其他體檢結果也不及格,身體的新陳代謝都出問題。因為不到40歲就發病,醫師曾懷疑我罹患第一型糖尿病,但後來檢查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。

由於父母都有糖尿病史,罹病並不意外,但想不到,竟然38歲就被誘發出來,也後悔沒有早一點警覺到自己的飲食和生活型態不健康,長期缺乏運動。很擔心一旦沒控制好病情,會引發病變影響眼睛、腎臟、手腳等大小神經而拖累家人,心情五味雜陳。

公開病情 全家協助控糖一開始因為檢查報告滿江紅,透過吃藥、飲食健康控制等先治療一個月,健康狀況稍好轉後,我才將罹病的事告訴家人,也提醒父母注意,全家一起對抗糖尿病。

另一方面,如果隱藏病情,當大家點了一桌好菜我卻這也不能吃、那也不適合吃,難免被其他人認為不夠意思。因此,罹病兩個月後,我就在臉書公開病情,希望周遭親友能幫我控糖,也提醒他們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,產生正面效應。

罹患糖尿病後,我大改不忌口、少運動的生活型態,從飲食控制開始,和醫師、健康營養師討論後,就買了血糖機,治療期間每天量飯前、飯後血糖,慢慢找到適合的控糖菜單。

例如,當吃了一碗麵或飯,血糖上升幅度如何,或飯後沒有運動,會呈現明顯的飯後血糖差距,藉此慢慢調整飲食內容和組合,學會代換食物憑證,飯後兩小時內必須運動,歸納出控糖心得。

勤量血糖 飯後必定運動

現在三餐減少攝取澱粉量,少吃麵飯、甜點或麵包,多一些蛋白質,以健康無糖為原則。每天早餐喝一杯無糖豆漿和脫脂鮮奶,搭配上一個夾蛋和蔬菜的三明治,且上班前抓緊時間,先在外面走個10到15分鐘,想提神的話,再點一杯無糖美式咖啡。

到了午餐,就拿出在家準備的清燙便當,裡面有燙青菜、燙魚肉、燙豆類,沒有白飯和麵,配上一份水果,像一顆芭樂,再加一顆牛番茄。但這樣的午餐組合,有時到下午會產生飢餓感,為了墊肚子,會吃些不甜的堅果或便利商店的生菜沙拉,注意糖量標示。

吃完午餐後,剩下約半小時午休時間,是我運動消耗脂肪及熱量的時間,到疾管署附近快走,雨天只能選擇在室內爬樓梯或到捷運站走一走、來回走騎樓等,目的是為消耗熱量、促進新陳代謝,以免飯後血糖升高使得下午工作腦筋空白又疲倦。

從防疫醫師升任副署長後,雖然理想的運動時間應維持每日兩小時,尤其把握飯後兩小時內運動。不過,有時候被會議、應酬困住,遇到提供甜點、麵包或大魚大肉的餐點時,就必須節制,吃完後盡量散步、騎單車回家。

為了擠出飯後運動時間,我經常簡單外食後,騎30分鐘單車回家、或搭捷運提前兩、三站下車走路。也是罹患糖尿病之後,我才養成運動習慣,騎單車騎出興趣來,現在每到周末就會到戶外踏青、騎單車。

定期健康管理健檢 發現及早治療憑證

小時候,不僅沒有運動習慣,家裡飲食偏甜,比較不均衡。在醫學生、住院醫師訓練期間,長達十年因課業、工作忙碌,也沒規律運動和克制飲食。

過去早餐、午餐大喝奶茶、果汁等含糖飲料或布丁、蛋糕等甜點,當上防疫醫師後到美國進修,為了省錢天天吃白米飯配冷凍食品,更曾胖到72公斤。

也後悔沒有定期健檢,糖尿病發病前的最後一次體檢是還在台大醫院時,曾做過一次檢查,當時健檢都正常,只有血脂偏高。隨著糖尿病愈來愈年輕化,若有家族遺傳史,建議定期檢查,別以為年輕就有揮霍健康的本錢。

很多糖尿病患以為什麼都不能吃,但其實糖尿病患沒有不能吃的東西,只是心中要有一把秤,吃東西算清熱量和含糖量。現在隔周六在台大醫院看診時,我也和病人分享罹病經驗,遇到糖尿病患,便互相分享控糖撇步。

兩年下來,我的糖尿病藥物從兩種減至一種,體脂率打對折降至15%到18%、BMI也從原先27、28,控制到介於21到22之間,糖化血色素從大超標的14%降至標準內的5.8%,體重維持在理想的58、59公斤。

現在定期回診且每年做糖尿病變篩檢、每半年洗牙避免糖尿病患易產生的牙周病和細菌孳生,以免感染。

 推薦閱讀:

arrow
arrow

    new00new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